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
来源:网络整理时间:2022-09-29 04:46 次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至少应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这种变化主要指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对各种职业需要的从业者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以确定现有专业是否招生以及招生的数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主要是通过市场分析,确定原有专业是停招还是扩招,是否需要根据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及其专门化,开设学校的新专业。这个“新”是相对一所学校而言的。
二是敏感地捕捉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及时开发新专业或新的专门化。职业种类是一个动态的暂存形式,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不断地淘汰和产生。即使职业名称没变,职业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科技进步导致职业演变速度加快,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未来学家预测,21世纪人类的职业大约每过15年就要更新20%,而50年后,现存的大部分职业将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像的职业。职教工作者必须敏感地捕捉职业种类和内涵变化的趋势,适度超前地开发新专业,确定已有专业的新专门化方向。开发一个新专业或新专门化方向,需要做比市场分析更细致的工作,必须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专业老化是职业学校活力下降的表现,但职业学校也要把握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是专业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4类,前两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后两类主要由职业教育培养。4类人才的数量结构大致呈金字塔形,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
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培养一线岗位要求的从业者,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德育的特色和重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教育。
从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服务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德育的特色和重点,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职业指导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德育的重要内涵。职业指导工作的任务包括教育与援助两方面。其教育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德育的重点和特色,而就业援助是为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两方面相互影响、不可割裂,只有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做好择业、就业、创业指导,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竞争上岗和先立足、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得到实效。
就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来看,“成功教育”应得到重视。通过职业教育德育的有效载体--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的基础上调整就业意愿,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即将从事的职业的发展前景,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差距,形成自觉提高自己的动力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走上社会,是职业教育德育必须落实的任务。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规划和设计,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课程的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
现代职教课程论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保证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落在实处,为教学内容的“必须、够用”提供依据。职业分析既要强调其现实性,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如果说职业培训强调的是前者,以强化其就业能力,那未职业学校教育则要二者兼顾,以在确保受教育者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近年来,职业分析又演进为工作过程分析。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复杂工作系统即劳动组织关系、工作内容、设备和工具、从业者应具备的技能和态度等要素结构化的过程。这一演进,使分析要素更明确地指向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计划编制、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综化合、模块化,是现代职教课程论重要理念的体现。就专业课而言,综合化不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拼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综合,是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即教学项目的手段,需要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通过综合化,形成以产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的学习任务即教学项目,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而每一个教学项目的内容可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又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所必须为依据的,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其排列顺序也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能力本位,淡化学科体系。有学者以学习有关细胞的内容为例形象地说:职业教育应当学习的是“细胞如何工作”,而不是“什么是细胞”。
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行动,绝非单指某一技术或技艺,而是某种产品或服务产出的全过程,包括接受订单、确定任务、资料检索、制订计划、服务加工、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是学生即将从事的某一职业可能发生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从本质上看,课程即教学内容的筛选、组织、实施,是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3个问题。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里有职教、手上有方法。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冲破学科体系的约束,以模块化、综合化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内容,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设施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物质基础。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营管理设施。
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不应套用高等教育的实验室建设的思路,不能是高等教育某学科实验室的简化和浓缩,而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加强符合从业人员实际需要的训练性实训设施建设。
不难看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施,与课程改革一样,要针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为推进行动导向等有利于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服务,以解决“怎样干”的训练性实训设施为主,以解决“为什么这样干”的验证性实验设施为辅。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一所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从什么角度考虑?应该着力于学生和用人机构的角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有几十条、上百条,但归根究底主要表现为2方面、4项指标:第一方面即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2项;第二方面即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2项。其他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应主要以与这4项指标的相关程度来确定。
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活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职业学校服务对象即学生和用人机构双方的需要:毕业生希望有质量高的就业,用人机构希望得到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从业者。让用人机构满意的从业者,才可能有较高的收入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深受社会、企业欢迎的学校,才是具有优势的职业学校。
文章标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
本文地址: + 复制链接

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历层次:中职 学校性质:公办
湖北省纺织工业技工学校
学历层次:职业学校 学校性质:公办
武汉建筑学校
学历层次:职业学校 学校性质:公办
湖北宝业建工学校
学历层次:中职 学校性质:公办